丝路印记 家国情怀 ——探访敦煌市博物馆
?唐天马砖 唐代,一级文物。1981年三危山老君堂庙宇遗址出土。长42厘米、宽19.5厘米、厚8厘米。为模印制作,长方形,上有一匹高浮雕马,昂首扬颈,头有犄角,颈系飘带,肩饰浮雕羽翼,四足腾空,长尾飘举,躯体矫健。此“天马”,可以说是对史书所记汉敦煌渥洼池出天马的实物印证。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时有一名叫暴利长的囚徒屯田敦煌时,设计捕捉到一匹野马,献与汉武帝,汉武帝见其马体态魁伟,以为是他最尊崇的太乙神赐给他的宝马,起名为太乙天马,并作太乙之歌。从此,“天马”一举驰名,敦煌亦被称为“天马的故乡”。
?北凉石塔 北凉,一级文物。1981年敦煌市三危山老君堂出土。北凉石塔也称石经幢,体积不大,造型精巧,雕刻细腻。塔的造型是由八面体塔基、圆柱形塔身、覆钵形塔肩、塔颈、相轮、塔盖六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圆锥形犍陀罗艺术形。从内容上看是佛道二教互相影响,巧妙融合的实物例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石造像艺术品。反映了当时佛教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信仰结合的情况,是研究早期佛教思想流派的重要标本。
▲铜乌龟 魏晋,一级文物。1987年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通信校尉”墓出土。长39厘米,宽18厘米,高15厘米。龟头高昂,龟四足站立状,龟尾高翘,龟背微微隆起,有阳铸龟纹,龟腹部前胸有一孔,腹腔铸成空心,内有一滚动的圆珠。此墓被盗,共有铜龟4只,盗挖时4只铜龟分别在棺椁下部四角做棺床之用。其中2只被盗墓者损毁,另外两只分藏于甘肃博物馆和敦煌博物馆。
▲墨书麻纸 西汉,1998年出土于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南侧。长3.5厘米、宽2.4厘米,墨迹清晰,可辨认的有20多字。根据有纪年的汉简判断,这块麻纸当是汉成帝刘骜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物品。这要比蔡伦在东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制造并奏报朝廷的“蔡侯纸”早了113年。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不仅造出了麻纸,而且已经用于书写了。敦煌地区是我国最早发明纸,并用于文字书写的地区之一。
?汉积薪 汉代。汉积薪指堆积起来的各种杂色柴草。从出土的汉简得知,伐薪是戍卒的日常工作之一,平时积存以备随时使用。积薪以堆为单位使用,“一炷”即一堆。因为是成堆燔燃,必然是下火上烟,可昼夜兼用。敦煌境内的积薪基本上都是用芦苇加红柳枝、胡杨枝捆扎成的苣堆积而成。码放时,把捆扎好的苣横竖交错叠压在一起,为以防大风吹走,在堆积好的积薪表层涂上一层薄薄的泥,成堆摆放。用时根据敌军侵犯情况,或从中抽取苣,或成堆点燃,来燃放烽烟报警。敦煌气候干旱少雨,至今在敦煌境内长城沿线还保留有67堆积薪。这些积薪因常年裸露在野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现已呈石化状态。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踞两关列四郡,敦煌成为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光辉起点,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典范,留下了古丝绸之路的清晰历史印记,见证了人类四大文明汇流和三大宗教的互鉴,寄托了人类共同期盼的盛大辉煌,成就了“华戎交汇的都市”,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展示中国气象的窗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国家名片。
敦煌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目前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66处,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莫高窟藏经洞、悬泉置遗址的发现震惊世界,新近发现的敦煌旱峡沟玉矿遗址,其考古发掘被评选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敦煌博物馆作为一家收藏、宣传、科研、陈列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物、鲜明的展陈主题、人性化的设施服务,浓缩了丝绸之路印记、敦煌历史文化精华,成为来敦游客的打卡地。馆藏的珍贵文物不但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还在点滴中刷新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西汉张骞竟然是放弃了“年薪”300石郎的“逆行者”,一片西汉墨书麻纸改变了对造纸术的认知,悬泉置遗址《四时诏条月令》竟然看到了2000年前先辈敬畏自然呵护生态的实践,而耳熟能详的汉代长城竟然孕育着互联网的雏形,最早的快递小哥竟然在敦煌……大量珍贵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让我们不断接近对历史的认知,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也一定能不断增进每个人的文化自信!
(敦煌市博物馆 张春生 张海博 供稿)
▲汉地节元年历谱 汉代,一级文物。长36-37厘米,宽0.6-1.3厘米,现存27枚。1990年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木质。一年历谱为一册,由30支简组成,一简一日,此册缺失3枚。上端直书日期,从右至左,自四日至三十日,第二至第十三阑横书正月至十二月干支,干支下直书六节、时辰和历注。隶书书写,字迹清晰可辩,据考证为汉代《太初历》。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