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敢把沙漠变绿洲
从荒漠戈壁到满眼绿色,从人退沙进到沙退人进……几十年来,风沙没有挡住坚毅的脚步,反而坚定了一代代金塔人治沙必胜的信念。如今一个戈壁之上的绿洲傲然挺立,讲述着一代代金塔人不屈的治沙故事。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植被脆弱、风大沙多,境内有400多个风沙口。新中国成立之前,金塔县每年有近60万方流沙涌入当地两大水库、近1000亩耕地被流沙吞没,沙丘以每年20米的速度前移,民众面临着耕地沙化、库容减少、沙进人退的残酷现实。在无情的风沙中,金塔人民打响了一场治沙持久战。
奋起鏖战——誓要战胜“沙魔”
据史料记载,从1897年到1967年的70年的时间里,风沙共埋压金塔县村庄244户,埋压耕地9607亩,废弃的农庄、水渠、耕地随处可见。持续的狂风让沙漠每年以50米的速度不断前移,严重影响到了县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抵御风沙,锁住“黄龙”?是世世代代金塔人民的梦想。
在金塔县城西北部的国营潮湖林场,“黄沙不退人不退,树木不活人不走”概括了当地几代人半世纪以来与沙抗争、与风为伴的工作面貌,他们用愚公精神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奇迹,先后栽植胡杨、沙枣、红柳等防护林7万亩,使昔日滚滚流沙地变成了东西长20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渠路林配套、片带网成型、乔灌草结合的沙漠绿洲。
今年82岁的闫廷诗自小生长在这片戈壁滩。1982年,闫廷诗被委派到潮湖林场工作,成为国营金塔潮湖林场第五任场长,扛起了“潮湖人”防风治沙的大旗。
“那些年,老百姓被沙丘撵着跑,年年种一地,只能收一车,打完一簸箕,凑合熬一锅。”闫廷诗回忆道。
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让给沙漠,闫廷诗同林场几十位工友一起植树造林,向沙漠进军。当时,在既无机械、又缺资金的条件下,运送苗木完全依靠人背肩扛,他们每天从工作站点到植树片区,需在沙漠中徒步往返10公里路程。
从平整沙地、打点定穴、挖坑栽植,到引水培育,“沙地对林木的成活十分具有挑战性,这就意味着水资源成为重中之重。”闫廷诗说,他们除了从20公里左右之外的水库引水滴灌之外,还使用过扁担挑水、架子车运水等。
种一树,成一片,追一梦。如今,一排排胡杨树傲然挺立,执着坚韧,正像生活在金塔的人民一样,抱定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誓与风沙死磕到底”的决心。
科学治沙——支撑绿色成长
科学治沙,关键在治。金塔人民在治沙的道路上早就刻上了科学的底色。
通过几十年来与风沙斗争的经验,金塔县治沙人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如今,金塔人民找到了一条战略合理、战术有效、技术先进的科学治沙之路,筑起绿色生态屏障,牢牢缚住了沙漠这只“黄龙猛兽”。
走近潮湖林场,满眼的翠绿,郁郁葱葱的大树排列的整整齐齐,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地荒人迁的不毛之地。正是因为滴灌节水技术的引进,让荒漠干旱地区造林的序幕在金塔县全面拉开。
针对风沙严重、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金塔县积极构建荒漠化治理的科技支撑,成功试验推广了滴管生物治沙、戈壁客土造林、梭梭水钻栽植等多项治沙新技术,使林木成活率达到96%以上,做到了全省领先。
今年58岁的张宗林就是标准的“林二代”,他的父亲就是潮湖林场第一批职工,从小目睹父辈种树治沙的他,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漫长的治沙之路。
一丛杂草、一棵小树……渐渐地,潮湖林场有了绿意。漫步林间,张宗林会时不时蹲下来,习惯性地检查胡杨根部的滴灌头是否通畅。张宗林乐呵呵地科普道:“现在条件好了,靠着滴灌润养树木,树木的成活率比原来高了很多。”
治沙不停,创新不止。在沙漠治理的长期实践中,金塔县在运用好砾石埋压、栽插风墙、埋压草方格、泥抹沙丘等传统治沙手段的基础上,还探索创新了许多办法与技术,先后从省沙漠所引进仿真灌木治沙、塑料网格治沙技术;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中国蓝星环境工程公司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仿真灌木、PLA生物袋固沙、HDPE新型阻沙网等高端技术,使全县35%的移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治沙效果。
近年来,金塔县在探索研究治沙新技术新形式的路上不断探索,科学的治沙理念、规划、方法和技术成果,极大提高了金塔县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金塔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
昔日的沙地,已建立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金塔正在昂首阔步,一路向前。
凝聚合力——推动绿富同兴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
盛夏的金塔满目葱茏,林下经济根深叶茂,“绿富同兴”在这里有了生动实践。
金塔县鼎新镇双树村,是金塔县最偏远的村庄之一,东西两侧均被沙漠围困。在外创业的胡兵看到家乡村民的农作物受到风沙淹埋很痛心,思量着:怎样才能在治沙的同时,让这片荒滩上吐出“金子”?
2012年,他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组建起了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带领受风沙侵袭的村民,在荒滩沙地上种植梭梭,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在戈壁滩上种树,绝不是一件易事,用水就是一个难题,面积大、离水源远,只能靠水车来回灌溉。用胡兵的话说,在戈壁荒滩种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难多了!
随着梭梭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机械作业、油料费用以及民工的劳务等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这让胡兵陷入了深思。
胡兵想到肉苁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之一,被称之为“沙漠人参”,经过不断探索尝试,胡兵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把梭梭下面的苁蓉转换成经济作物,用林下经济再反哺到植树造林上来,这样既能治沙还能致富,两全其美。
“我们现在嫁接了一万亩地的苁蓉,每亩产量可以达到100公斤,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每公斤30元左右,收入应该在3000万左右。”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副经理丁凤龙说。
不毛之地成了绿色银行。大规模种植梭梭为企业埋下了经济的种子,也逐步改善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今数千亩的荒滩全部被梭梭覆盖。
胡兵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历时10年的持续造林,先后投资10亿元,累计栽植梭梭等沙生灌木林37万亩,累计接种肉苁蓉9万亩,在巴丹吉林沙漠西缘栽植起了从南到北60多公里的绿色林带,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加大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真正的实现了“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
绿荫在金塔城外不断延伸。“十三五”以来,金塔县共造林58.2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5.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6%。昔日的风沙口、戈壁滩都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2009年,金塔县沙漠胡杨林景区正式揭牌,多年努力,如今的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全国的游客。当初种下的胡杨树苗,如今已成长为金塔叫响全国的名片。金秋十月,数十万亩胡杨金光四射,吸引着八方游客。
如今以“航天文化,丝路胡杨”为品牌依托,金塔县胡杨林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的创建方案已经启动。短短几年时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在逐步提高。
近年来,金塔县胡杨林景区的旅游收入从原来的3.5万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万,旅游人数也从原来的6.2万增长到现在的50.2万,旅游综合收入也在持续增长。
漫漫黄沙,不治,它是害,治了,它就是利;不治,它是沙子,治好了,它就是金子。绿富同兴,金塔县走出了一条由黄到绿的“涅槃”之路。
(注:文中图片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 2022-06-30“已经在努力踩缝纫机了!”
- 2022-06-30陇上美食7月5日飘香兰州老街 将展示陇菜精品菜肴700余个
- 2022-06-30高考招生增加31个本科专业 高校专业调整透露哪些新趋势?
- 2022-06-29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玛曲:黄河,从这里清澈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