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佐遗址 见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黄河、黄土高原、黄帝传说,共同孕育了陇东高原上耀眼的文化遗产。五千年前,南佐先民掌握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拥有许多令世人震惊的建筑营造技艺……
6月10日下午,“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全国百家媒体记者庆阳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南佐遗址,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厚重历史。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行政村,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都邑性聚落遗址。
南佐遗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60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南佐遗址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初步考古成果。
1984至1986年、1994至1996年和2021至2024年,南佐遗址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考古发掘。
2021年开始的第三阶段考古发掘,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实施。目前,考古工作持续进行。
南佐遗址距今约5100至4700年,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两重壕沟围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核心区发现了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宫城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宫城内的宫殿区面积达3700多平方米,是同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在宫城祭祀区,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陶器和水稻等遗存。
宫城中心主殿F1位于宫城中央,建筑面积达720平方米,体量规模在同时期无出其右。其中心对称、中轴对称且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宫殿格局,布局严整,前所未见,开中国后世都城宫殿建筑布局之先河。
“九台”位于遗址中心,宫城位于“九台”中心,主殿位于宫城中心,主殿内的大火坛位于主殿中心,整体坐北朝南。从主殿大堂后部的两个顶梁柱中间向南即至主殿中门、宫城南门,构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侧室和壕沟均为对称分布。
如此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是一种将神权和区域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区域王权为核心的建筑格局。
F2房址是早期建筑停用时,在主殿(即F1房址)东墙侧面有意预留和营建的用于祭祀礼仪的空间。F2南北长、东西窄,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室内长约9米,宽约6米,面积约54平方米,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室内地面以东侧南北向柱洞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侧偏高,有一土台,土台及附近摆放着多件大型的完整器物。在F2房址出土了大量用于祭祀礼仪活动的陶器和水稻,其中,大型彩陶罐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彩陶。
据介绍,南佐遗址的夯筑墙体和墙壁、地面涂抹白灰,是已知的我国最早大规模使用夯筑和白灰面装饰技术的建筑。南佐遗址环壕使用的护砌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罕见。
南佐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黄土高原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阶段,也可能存在一个以南佐为核心的、拥有区域王权的“陇山古国”。
南佐遗址中巨大的建筑工程量彰显出国家力量,南佐中轴对称宫殿建筑格局凸显了王权中心,南佐“宫城”区出土的精致贵重文物揭示出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的存在。
- 2024-06-11北石窟寺:千年石语诉说陇东故事
- 2024-06-06环县刺绣与香包
- 2024-06-06百香囊中韵味长
- 2024-06-05临夏砖雕非遗工坊:方寸之间雕凿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