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艾黎精神 建设美丽山丹

新西兰人路易·艾黎,1927年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
40年代,他在山丹建学校、办工厂、设医院、开矿山、办农场,由此,在河西走廊及山丹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汽车、拖拉机、电灯、电报、陶瓷,有了玻璃,有了洋医生和洋教师,有了西医西药和手术治疗。1953年他离开山丹定居北京。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如今,路易·艾黎这位“异乡人”虽然已离去多年,但与张掖山丹的故事依然在继续。漫步山丹街头,艾黎“印记”依旧可见,艾黎大道、艾黎纪念馆、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小火车……艾黎俨然已成为当地一个文化符号和培黎精神的支点。

丝路悠长,历史回响。今天,在路易·艾黎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山丹人民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书写着文旅发展的新篇章,在赓续文化血脉的征程中,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与潜力。

当年,培黎工艺学校搬迁到山丹后,在这里兴建了农场,建设了一座半机械化的煤矿,兴办了玻璃厂、造纸厂等,还建了诊所,为河西走廊带来了现代工业农业技术。
今天的山丹,始终凝心聚力抓工业,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塑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如今,山丹县全面掀起拼项目、拼发展、拼位次热潮,产业发展气势如虹、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塔吊高耸,机器轰鸣,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在岗位上紧张有序作业……项目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山丹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共谋划实施新建续建工业项目36项,总投资达100多亿元,涵盖煤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轻将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以胜利的象征载入史册。后有公元609年,隋炀帝驾幸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召回27国使臣,写下了著名长诗《饮马长城窟》,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

山丹拥有着世界上规模宏大的马场——山丹军马场,这里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养马历史,更积淀了深厚的马文化底蕴与广泛的育马基础。一座座现代化高标准的养殖棚圈矗立在千亩优质的草场之上,骏马们或驰骋在草原上尽情扬蹄撒欢,或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一幅生动的养马画卷。

上世纪40年代,艾黎带领学生在山丹四坝滩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用双手改变贫瘠土地。今日四坝,大力发展西兰花种植产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群众致富,西兰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当年,路易·艾黎把培黎工艺学校从双石铺,迁到山丹,为这块古老的土地,打开了现代农业的大门。如今,山丹正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推动农业“造链”“强链”“延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全力助推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群山环绕,田野葱郁。休闲广场设施完备,特色产业蒸蒸日上,群众生活安宁祥和……穿梭在山丹县的各个村落,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秀美宜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今天,热爱艾黎的人们以他“努力干,一起干”的方式怀念他,看,在新西兰、在英国、在中国、在甘肃、在山丹、在陕西、在延安、在武汉、在上海等有他足迹到过的地方,他爱的心灵所达至的地方,所有热爱艾黎和何克的人们都在以他们的方式在行动,在建设美丽家园……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图片由山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文字: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屈杰文
- 2025-07-01来康县,在天然氧吧尽享绿色“森”呼吸
- 2025-06-17金塔:牡丹花开艳 芬芳醉游人
- 2025-06-09正宁:古韵遗风染山川 生态美景入画来
- 2025-06-09宁县:领略千年古邑的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