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地理 >> 人文地理

寻迹初春——品悟天水石窟文化的魅力

23-03-22 09:59 来源:新天水 编辑:张麟

  天水,有着8000年以上的人类早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的故里是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文化、商贸重镇。天水,孕育五大文化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约公元3世纪,中国佛教徒开始开凿石窟寺中国大陆石窟群地点有1000处以上,石窟洞和造像龛数量可能超过10万,石窟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时代艺术风格,和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甘肃省由于石窟数量居全国之最,被誉为“石窟之乡”。初春至,“寻迹”正当时,出行前花5分钟时间,快速入门中国艺术宝藏的集大成者——石窟。看看在天水这块宝地上,文化宝藏以何种方式呈现、绽放。

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水帘洞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原有菩萨殿、老君阁、四圣宫等殿阁。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虽经重修却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现存北魏壁画约30平方米,绘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现残存壁画绘千佛、说法图、飞天、供养人及牛车,具北周风格,画面着色瑰丽,残存造像,圆润丰满,神态各异。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

  存有窟龛69个,壁画2400平方米,塑像160余尊,舍利塔12座,碑刻题记27方,无头干尸一具。水帘洞石窟群自古以来就是祈福圣地,它东临麦积山,西望炳灵寺,造像风格一脉相承,把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融各代佛教文化于一体,加上周围的丹霞地貌风光,构成了独特壮丽的人文自然景观。石窟内有享有亚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稍寺大佛,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武山木梯寺石窟群

  全寺现存窟龛和殿阁19个,历代造像80余尊,壁画234幅,200多平方米。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石窟塑像多为石胎泥塑,以第五、七、九和十四窟为代表,保存的唐宋雕塑群在国内罕见,被誉为“唐宋雕塑馆”。

武山禅殿寺石窟

  位于武山马力镇,始建于明,清、民国进行了修葺和扩建,是继水帘洞、木梯寺之后的第三大石窟寺。石窟融“儒、释、道”三教艺术于一体,集建筑、造像、壁画、窟龛于一寺,塑像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形神生动;壁画富有寓意,充满情趣,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

  河畔山崖间的石窟,开凿在远离尘世喧嚣,宗教盛行的土地上,它们可能藏在深山无人知,或已经受了千年岁月的洗礼,但却完整记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特质,这也许就是石窟文化的魅力,注定在传承中拥有世代相传的生命力。

  精美绝伦的壁画,无数雕像和窟龛,是属于天水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艺术宝藏。来到这里,身临其境,

  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感受一个穿越年代、丰富奇妙的世界。(天水文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