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里贺大年
![](http://www.gscn.com.cn/pic/003/019/500/00301950055_c71fe303.jpg)
逛庙会
![](http://www.gscn.com.cn/pic/003/019/500/00301950056_5b9cb13c.jpg)
耍社火
![](http://www.gscn.com.cn/pic/003/019/500/00301950057_323ebf07.jpg)
猜灯谜
文\邓明
一年一度的春节,蕴含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理念,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甘肃地形地貌多样,气候暖冷干湿不等,农耕畜牧并举,各族相互影响,因此年俗各呈风采,又共有传承。
除夕阖家欢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游子都会在除夕前赶回家乡过年,所以兰州人有“三十晚上,笤帚枯爪子(老笤帚把把)都要回家”的俗语。
大年三十日午后,老兰州人家都把院落和大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打上井水,泼洒压尘,谓之“洒银水”,水缸挑满饮用水,称为“装财水”,一年所借物品务必物归原主。家家户户贴上春联、门钱子,大门联一般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为:“万象更新”。门面会贴威武的门神秦琼、敬德,用以驱邪;门头顶贴一绺门钱子,上刻方胜、葫芦等吉祥图案,其下有流苏,五颜六色、随风飘浮,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还在屋门贴春联、斗方和“福”字,斗方多为“抬头见喜”“日进斗金”。老兰州人一向讲究正贴“福”字,不许倒贴,还会贴大红窗花,“窗孔子”(微型字画)。
黄昏时分,全家更换新衣,在爆竹轰鸣声中从大门外祭拜,缅怀列祖,激励儿孙。然后全家老少共进年夜饭,觥筹交错,向长辈敬酒,其乐融融。年菜除凉盘、馏热的“碗儿菜”外,通常还有什锦火锅,黄铜火锅,火锅的鸡汤中置豆腐、白菜、洋芋块、丸子、酥肉、粉条等食材,火锅沸腾,热气氤氲,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年夜饭通常还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来年百事合顺的愿望。最后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称长寿面,企盼家人长命百岁。年夜饭后,娃娃们向长辈叩头,长辈则赠压岁钱。娃娃们放炮点花,大人则打牌,或围炉或品茗或话旧,共叙天伦之乐。大年三十晚上年俗要守岁,少睡或不睡,尽量熬到正月初一天明。
除夕换岁之际,兰州城内爆竹大作,礼花满天,照亮夜空,全城鼎沸。各家点燃“喜火”,营造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寄予来年日子红火。然后全家祭天爷、土地爷,迎喜神、接财神,接灶神爷。各行业有各自祭拜的行业神,如铁匠祭老君,木匠祭鲁班爷。
庆阳各地在换岁之际,在庭前燃火,火苗欢笑,有的地方将三十晚上的蒜皮葱皮加上麦秸丢入火堆,小孩则丢入爆竹,在哔哔叭叭声中,从熊熊燃烧的火舌中跳来跳去,除去旧年的晦气,迎来新年的福气,称之为“跳蚤”。
文县人,除夕下午上坟焚香叩头,迎祖先回家过年,供奉牌位,点灯爇香,献上祭品。然后合家吃团圆饭,晚辈给长辈叩头“辞岁”,发压岁钱。初一早晨不能开大门,称为“闭财门”,早餐后才开大门,给亲属拜年。
拜年逛庙会
自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甘肃巡抚元展成在兰州建成庆祝宫(地址在今兰州市委西楼)后,省城文武百官于元旦齐聚宫内,遥祝皇上万寿无疆,然后“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这是官员集体拜年的活动。而三陇各地民众拜年的时间各不相同。
兰州人初一到初三通常不出门,家人团聚,共叙天伦之乐。到初四开始走亲访友,依次到舅家、岳父家、叔伯家等。走亲访友奉上四色礼,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敬烟茶糖果,并留酒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整个正月。
武威人正月初一不出门拜年,初二方开始拜年,先去舅舅家、岳父家拜年,之后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互拜年祝福。
正月里,陇上人们喜逛庙会。庙会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举行,正月里兰州满城寺观,山门大开,张灯结彩,民众上香祷告,搭布施,看戏购物。其中以兰州府隍庙为盛。戏楼锣鼓山响,丝竹悠扬,黑头包青天唱腔气势恢宏,慷慨激昂,富有变化和层次感,淋漓尽致,观众喝彩之余还会为包公披红。
小吃摊上,面筋凉粉酿皮子、油炒粉、荞粉最受欢迎,调上油泼辣椒、酽醋、芥末、蒜泥,吸溜吸溜,大家吃得满头出汗。而娃娃们则钟情于甜蜜蜜、凉阴阴的甜醅子,绵糯香甜的灰豆子,酸甜的冰糖葫芦,入口即化的棉花糖。吃完了,大人多会给孩子买个“乒乒乓”或风车。“乒乒乓”是玻璃吹制紫红色响器,小的长两三寸,大的一尺多长,像一柄长把葫芦,底部薄如纸,轻轻吹动,发出“乒乒——乓乓”的清脆急促的响声。风车用细竹梢扎成框架,糊上五颜六色的彩纸条,在和煦的春风中不停旋转,飘动着绚丽的彩环,犹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开放,烘托出过年的温馨氛围。
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辰,天水人称这天为天爷诞辰。初八晚上,红男绿女倾城出游,登临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放炮焚香,顶礼膜拜,为天爷暖寿。然后在小吃摊点,选用所爱,用以宵夜。初九天色蒙蒙亮,民众又涌入观内,拈香跪拜,为天爷祝寿,为自己和家人祈福。亭台殿阁之间,设置摊点,叫卖美食,兜售日用小百货。也有耍把戏的,卖小商品的。更有云阳板舞队表演,前导仪仗队,有黄罗伞、飞龙旗、飞虎旗,数十名扎头巾、穿镶白边青衣、系绸带的汉子击打云阳板夹板,在锣鼓轰鸣,唢呐悠扬,三眼铳放炮声中,翩翩起舞,以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归途,游人都要买一束冬青草,那鲜绿翠亮的冬青草,就是春天的到来,预兆着吉祥如意。
巡游耍社火
从正月初八到十八,陇原各地开始耍社火。正月十三至十五,兰州城的各省同乡会、农村的百子社排演的社火队,轮番进入兰州城巡游演出。人们云集街道,夹道观赏。兰州社火排列有序,多有寓意。由风婆、雨师开路,风婆是风神,兰州人称之为“疯婆娘”,男装女扮,好似秦腔中的彩旦,扮相丑极,大红大绿,动作滑稽,语言诙谐,拿着小笤帚、装有锅灰的小簸箕,踩着锣鼓点子,边扭秧歌,边蘸着锅灰,东刷西扫,作兴风状,逗人开心。与之一起的是掌管降雨的雨师,扮为老翁,戴草帽,反穿羊皮袄,拿着“膏药望子”,形似漏斗状灯笼,分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四角挂着膏药,摇动铁铃,边扭秧歌边吆喝:“卖膏药喽!”故称“膏药望子”。“膏药望子”由内藏司雨之龙的盂演变而来。他与“风婆娘”相互呼应,扭而前行,以应风调雨顺之意。
其后各色名目循序跟进:大头罗汉戏柳翠、鹬蚌相争、船姑娘、推车子、竹马子、狮子滚绣球、高跷、铁芯子等,以震天撼地的太平鼓殿后,将社火表演推向高潮。
太平鼓手一般为十八名壮汉,头戴武松帽,鼻梁上架蚂蚱腿墨镜,穿武生黑短靠,上有一百单八将纽襻,穿黑色大裆裤,足蹬双粱“牛舔鼻子”千层底黑布鞋。斜挎黑漆太平鼓,右手执尺五鼓鞭。这种尚黑的习俗源于五行说,从物质上来说黑色象征水,从季节上来说象征冬季,从方位上来说象征北方。鼓手从寒冬腊月就开始练打太平鼓,过年时打鼓迎新春,以应季节。兰州位于北方,以应方位。黑衣武士击打黑色太平鼓,意在祈求上苍按时节下雨,风调雨顺。
太平鼓队引导者为社长,躬身退行上下摆晃大旗,指挥八名锣钹手、十八名鼓手的敲击节奏。当路过什字或接社火的字号时,社长猛然挺起,高举大旗挥动,锣钹随之高举头顶敲击,鼓手应声凌空抛鼓、踢腿,鼓鞭从胯下击去,击中鼓面,谓之一个“鹞子翻身”。一般能连击七八个,最多可连击十五六个。只见十八桶鼓忽而起飞空中,如一片红霞,忽而从空降落,似落红铺地。“咚——咚——”,鼓声伴着锣声撼天震地,给人听觉、视觉以极大的震撼。陇上冬日寒气闭塞,打太平鼓,是民众企盼五谷丰登的一种美好愿望。打太平鼓应是古代屯军遗俗,后来又产生了明初徐达化装鼓手,鼓内藏刀剑,混入被元将王保保固守的兰州城,借闹元宵,智取兰州城的传说。从此,百姓将此鼓命名为太平鼓,寄寓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兰州形成创新太平鼓,服饰黄白鲜亮,鼓身漆为大红,增添广场舞、团体操因素,以气势磅礴,队形变化多端取胜。
陇东旧称社火为“故事”,一般饰演秦腔折子戏,分为“车故事”“马故事”“地故事”三种:扮演者站立大车的叫“车故事”,根据剧情,大车上配以亭台楼阁,结彩悬镜,扮演者做出各种动作;扮演者骑在骏马、健骡、叫驴上,在呛啷啷的銮铃声中,列出各种姿势,叫“马故事”;扮演者行进在地上的叫“地故事”,在锣鼓声中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等。
团圆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兰州民众合家聚餐,品尝桂花冰糖核桃仁为馅的元宵,取意合家团圆和睦,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日子甜甜蜜蜜、诸事圆满的心愿。
然后出门赏灯,但见兰州城里华灯齐放,灿若霓霞,爆竹轰响,焰火升空,锣鼓齐奏,社火穿城巡游,民众尽情观赏。尤以西固的灯会最为驰名,采用LED光源布局灯组小品,辅以灯光雕塑等装饰营造氛围,用彩灯扮靓城市,增添节日氛围。
自清代以来,猜灯谜也是兰州闹元宵的重要一项,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一些大商厦举办元宵节有奖灯谜猜射活动,与民同乐。期间在张掖路步行街举办大型迎春谜会,五彩谜条在春风中飘拂,男女老少凝神猜射,然后到制谜者座前对谜底,对准了得奖;猜得差不离了,制谜者稍微一提示,猜者恍然大悟,顿时猜中,其精神层面的愉悦当在获奖之上了。
陇中农村元宵节流行点面灯的节俗,以期四季平安,槽头兴旺,五谷丰登。这天黎明,主妇用黏糜子面蒸制各式各样的面灯,再制作十二生肖灯,称为“相灯”,在蒿秆上缠上棉花,插在灯窝内当灯捻子。皓月升空,村民互送面灯、相灯,年长者倒入清油,点燃后,分置粮囤、井台、畜棚、门道、茅房、巷道。然后村民走家串户,赏灯,评论技艺高低。
天水的元宵节,家家团聚吃元宵,张灯结彩,放烟火,观赏至深夜。天水西部地区,正月十五,新媳妇要回娘家避灯,以求平安。十六,民众要到各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转游”,认为可以祛灾防病,人称“转庙”,或“游百病”。
元宵节后,民众生活逐渐恢复常态,繁忙的“春播”也拉开了序幕,万物闭藏的冬天结束了,一个新的轮回已正式开启。
- 2025-01-24博物馆里的蛇
- 2025-01-21陇原非遗
- 2025-01-15山背后的大年
- 2025-01-10永靖傩舞:探寻古老文化的神秘魅力
![](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770.png)
![西北角](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xibeijiao2.png)
![中国甘肃网微信](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weixin2.png)
![中国甘肃网微博](http://www.gscn.com.cn/home/2019/images/icon-erweima-weibo.png)
![微博甘肃](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weibogansu2.png)
![学习强国](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xuexiqiangguo2.png)
![今日头条号](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jinritoutiao2.png)